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慈善先锋
把善的种子传播出去

  2024-06-20

把善的种子传播的更远

——对话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创始人之一、无锡市滨湖区慈善基金会理事赵一平先生

       慈善需要让公众了解,走到一起、融合到一起,榜样带动先进,用善音唤起善行,引发更多人们心中的爱与力量!近年来,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灵山慈善”)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决策部署要求,聚焦民生事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际援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积极贡献。灵山慈善以弘扬慈善文化,净化世道人心为使命。目前形成了为爱行走、为爱联合劝募、无畏计划、春晖计划、邻家计划等公益品牌,并基于腾讯、阿里、蚂蚁金服等平台组建互联共享团队服务民间组织,在埃塞俄比亚、尼泊尔和泰国泰北等地开展民间援外尝试。秉持专业、规范、透明的工作准则和“在路上,遇见自己”的价值主张,灵山慈善人致力于联合各界建设性的力量,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重构社会信任。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获“江苏慈善奖”和“无锡慈善奖”。灵山慈善创始人之一赵一平先生在吴国平理事长带领下,作为“操盘手”,担任十年秘书长和副理事长工作,带领团队做了许许多多的善事。此次对话赵一平,畅聊其慈善道路的点滴感悟。

       《滨湖慈善》会刊:赵总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采访,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是何时开始创建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的,然后当时的情况,以及在灵山慈善主持工作时,有哪件事情让您记忆犹新的?还有哪件事情让您有些遗憾?

       灵山慈善基金会的筹建工作是在2004年初就开始了,那时候《基金会管理条例》还没有颁布实施,我们在吴国平理事长,杨团(原中华慈善总会常务副秘书长)等人的带领下摸索着完成了基金会登记注册的准备工作,非常感谢江苏省民政厅和江苏省民宗委的领导,能够“敢于天下先”,批准灵山基金会的设立。

       灵山基金会设立的时间非常早,那时候国内没有太多的案例和经验可以借鉴,我也是凭着责任和热情在做,做了很多的尝试,现在回想起来,记忆犹新的事情很多。记得2006年,那时候灵山基金会自己的项目还很少,我们作为资助方,参与由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老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并在贵州凤冈县设立了试验区,被一群怀揣“炙热”教育理想的人深深吸引和打动,多年的陪伴和协作,时至今日,与他们交往的很多细节依然历历在目,“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部阅读史”“书写教师的人生传奇”“营造书香校园”等信条,至今影响着我。

       触动较大的应当是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经历,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按照吴董的要求,我带队前往救援。虽然在去之前看到了一些地震的画面,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现场的惨状和人民子弟兵、慈善慈善公益机构、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的舍身忘我的行为深深触动了我。虽然之前我们国家经历了唐山大地震,但是对大地震的认知多数是停留在文字和故事里,当真切置身于其中是,那种触碰心底的惊险是从来没有过的。之后的我们在那里没日没夜的作为,搭建灵山家园、协助医院转送患者、筹备物资以及参与后期的援助,想的是能够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不舍得休息。也是汶川地震的经历让我更加确信了公益慈善的意义,志愿精神的价值。

       当然,带领灵山发展的十多年,自然会有很多的遗憾,因为公益慈善发展的环境不成熟、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更是因为自身的精力和专业都不够,很多美好的设想没有完成,比如,构建一个成熟的志工体系,在养老、医疗上有所作为等。

       不过好在,我现在还是灵山基金会的一名“志愿者”,还在参与着基金会的日常运作和长远发展,也在陪着现在的团队一点点把梦想变成现实。

       《滨湖慈善》会刊:您专业从事慈善工作十多年,这些年,灵山慈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您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灵山慈善做大做强,有哪些心得?现在灵山慈善“掌舵人”王文先生,他一直都说您是他慈善道路的“领路人”,当初您是怎么发现这个“青年公益领袖”人才的?您又给予了他哪些指导?

       灵山慈善做大做强,比较大的心得应该是“不忘初心”,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虚”,但在慈善组织里却异常的“实”。我们都知道,公益慈善组织核心的驱动力来自于“使命”,物质激励和晋升空间在慈善组织里能做的都很有限,使命和价值主张是凝聚员工、志愿者、捐赠人及社会大众的法宝,也是慈善在募资和捐赠之外的更大意义,他让一群人因为“善念”聚在了一起,在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同时,活出了更好的资金。正是基于这一点,灵山基金会借助互联网,广泛的链接公众,现在每年通过移动支付给灵山基金会捐赠的人次达到了260多万,在国内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我与王文的结识是一个“偶然”,但又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2009年7月,王文刚刚大学本科毕业,带着两个学生来灵山基金会募资,想带队去山村支教。初次见面,我们便在梵宫聊了三四个小时,被这个充满理想和悲悯情怀的年轻人所吸引和打动,我答应了他的募资需求,同时也诚挚的向王文发出了邀请,希望这个年轻人能够加入灵山基金会的大家庭。

       王文来灵山基金会之前,有过4年的志愿服务经历,又在香港华侨基金会有过一年的工作经历,对公益慈善行业有比较全面的认知,同时因为年轻的原因,有很多的想法和冲劲。但是灵山基金会是一个有着独特理性和文化文旅集团发起的基金会,这在他以往的认知里是空白的。我对王文个人的主要工作是以身作则做给他看,陪他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慈善背后的中国哲学,让他慢慢的理解灵山集团和灵山基金会的使命和愿景,让他在工作中有持续的力量,在具体的工作和项目开展方便,我做的更多的鼓励他和支持他,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拉拉他”。记得2013年,为爱行走刚刚发起是,这个模式在国内可借鉴的模式很少,我们自身也不确定这个事情到底能否成功,几千人会不会来,来了之后有哪些隐患和风险,这些都是未知的。在筹备阶段,我陪着王文找企业,做审批,开协调会,协助他把关现场布置,沿途的指引,起终点的环节设计等具体的事项,最后陪着他们徒步15公里,体验全程。从这个案例上来看,所谓知道,就是开始时点滴陪伴,过程中鼓励支持,成熟后默默祝福,现在为爱行走已经在30多个大中城市落地,是国内具规模的徒步公益活动之一,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模式。

       《滨湖慈善》会刊:在社会体制改革中,政府在慈善组织壮大过程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还有就是普通群众如何参与慈善,让慈善真正成为“大众慈善”?

       慈善是建立在社会捐献经济基础之上的民间社会性救助行为,就其实质而言,慈善事业属于财富转移范畴,是一个社会福利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它通过慈善组织和机构的募捐或倡导,将民间的人、财、物等资源聚集起来,用以帮助和救济社会中的困难群体。从世界各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看,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规范。慈善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政府的角色定位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政府职能,变政府主导为宏观协调。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慈善组织的民间化,确立慈善组织独立的法人地位,规定哪些权力和职责由政府行使和承担,哪些权利和职责由慈善组织享有和承担,在明确慈善机构的性质、行为的基本准则和监督机制后,让其自我管理,自行开展慈善募捐,进行慈善救济活动。

       第二,减少行政干预,变直接参与为政策支持。慈善的力量和责任主要来自民间社会,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慈善之举进行正面引导和促进,通过制度法规明确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慈善募捐的主体、慈善募捐的监督机制、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捐赠活动的程序等。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框架下,地方政府也可因地制宜制定促进当地慈善事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形成促进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发展的多层次的政策体系。

       第三,加强慈善宣传,培育公民的慈善意识。慈善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更需要全体公民的认同和支持,普通大众才是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源泉。首先,政府要加强传播慈善文化,对公众进行慈善理念宣传教育,努力培育全体公民的慈善意识和社会慈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团结互助的文明指向。其次,在鼓励富裕阶层回报社会、做好带头模范作用的同时,要转变人们认为慈善只是富人的善举的旧观念,鼓励全民支持慈善事业,形成全民积极参与的局面。

       第四,健全监督机制,实现全方位的强效监督体系。政府应当是慈善事业监督的主体,良好的监督机制是慈善组织有效运转、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条件。首先,政府应建立统一的慈善组织内部信息披露制度、财务审计制度,以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要求慈善组织向公众公开财务和管理信息,以提高其运行透明度。其次,应当构建政府、第三部门、媒体及公众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并依法行使监管权,如慈善组织成立的审批、对社会捐献活动和慈善基金的监督等。为避免慈善组织运行过程中的失范行为,政府在建立起政府、第三部门、媒体及公众的全方位监督体系的同时,也要厘清各监督主体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责范围。

       公众可以先参与身边的慈善项目,比如自己所在城市或者社区的项目,除了捐赠资金还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共同参与所在社区的公共治理,把我们居住的地方打造成更美观整洁并具有人情味的社区。

       《滨湖慈善》会刊:都说慈善募捐首先要“募心”,您觉得是应该先有项目,还是先有善款?您作为企业家,当下经济形势下,慈善组织如何给予企业“纾困解难”?请您支支招。

       慈善主要的呈现方式是募资和捐赠,而这两者当中核心的却是“人”本身,很多慈善组织把中心放在了数字和事情上,忽略了这背后鲜活的人心的变化。较之于商业活动,捐赠人与消费者比较大的不同在于“无偿”和“奉献”,但这不等于捐赠人没有“诉求”。因此,如何有效回应捐赠人需求是应该是慈善机构一直思考的问题。

       捐赠人的需求主要是“内在满足”,通过捐赠改善困境者生活,改善环境,改善社会风气等等,而这些都需要专业的慈善机构基于需求设计出一个个公益项目,并在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升级,给捐赠人实时的反馈。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起步阶段,用我们的使命愿景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捐赠人,接下来我们去设计公益项目,把我们的使命愿景具象化,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让更多的捐赠人认可我们,完成捐赠。当然,也有很多的公益机构是从项目发展而来的,先有项目,后有机构和捐赠人。所以募资和项目不是一个简单的先后关系,慈善本身也是有比较多元的存在形式和实现路径。但相同的是,我们都是在募集资金和开展项目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人,基于善意,走在一起。这也就是您说的“募心”。

       慈善对于企业纾困的价值是企业文化的营造和重构,企业发展困难受大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但是我们也看到有多优秀的企业都是在困境中才“伟大”的,而支撑企业走得长远的核心一定是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存在社会价值是什么?除了盈利,解决就业之外,一定还有构建诚信、服务员工、回报社会,而这些是慈善机构的立身之本。中西方哲学在这些方面都有多很多的阐释和结论,也推荐大家去看看彼得德鲁克写的《非营利性组织管理》,相信对企业走出困境会有深远的意义。

       《滨湖慈善》会刊:赵理事,您现在是无锡市滨湖区慈善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作为曾经的优秀慈善管理者,您认为滨湖慈善作为枢纽型慈善组织,如何有效发挥其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在依法行善和公信力方面还需要做哪些改进措施,特别是在助推共同富裕道路上,能做哪些工作?

       滨湖区慈善基金会是一个有着“政府背景”的慈善组织,在慈善和区域善治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如您所说,滨湖区慈善基金会的角色是“枢纽”,而不是执行。链接、整合、有效配置资源,扶持、指导和监督大量中小社会组织发展,开发、推广和复制有效回应辖区议题的公益慈善项目应该是我们体现更大价值应有的选择。事实上,我们慈善基金会现在也在往这这个方面去发展,尤其是新班子调整以后,更加明显了。

       有效和透明是慈善组织建立公信力的法宝,所谓有效,就是我们要在真实的走访调研,专业研讨分析的基础上设计项目,并在项目推进和多落地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让捐赠人、受益人和大众感受到我们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是真切的解决问题的。透明是公众对慈善的基础诉求,国内公益慈善领域这些年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基金会中心网推出的透明指数和界面新闻推出的透明榜,我们基金会也有不俗的成绩,这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另外,就是用好互联网,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让我们的日常管理和项目运营都在云端留痕。

       目前,随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第三次分配出现在中央文件以后,各地都在依据《慈善法》制定相关的办法和条例,我们及时学习,积极调整,在依法行善和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页 项目 基金 资讯 我的